上星期媽咪提早在生日前設壽宴,我們回去幾天,趁機會入住美荷樓,
體驗後,很喜歡它的歷史意義、發展理念、室內外的環境、設施、
空間、氣氛、交通、周邊的建築物和生活氣息,向喜歡香港的朋友推薦!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是從一座建於1954年的早期徙置大廈經活化及改建而成的,
共有129個房間,分別設有雙人房、70年代設計的主題雙人房、家庭房、
男性多人房及女性多人房(Dormitory),早兩個星期預訂雙人房的話
港幣$620有找,背包客一個床位$230有找,寬敞簡潔,交通方便。
大堂H型茶几放了不少世界各地的貨幣
我們入住現代設計的雙人房,269 ft²的空間非常寬敞,整潔舒適。
寬闊空間
除了Check in後在前台取電視搖控器外,風筒和電熱水煲齊備;
附近有小公園,旅舍旁邊還未有建築物,不過放了一些建築材料。
窗外公屋風景
浴室供應洗髮用品及沐浴露,牙膏牙刷和拖鞋可在大堂購買。
房間備有File一本,裡面放了「深水埗體驗行」地圖,隨意翻閱,
發現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和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就在附近,
還有四層高唐樓雷生春堂、饒宗頣文化館等等都是改建自古典建築物,
令人嚮往,而且坐地鐵很快便到。雖然生於香港,小學時代在醫局街居住,
但從來不知道深水埗區原來那麼精彩,下次要為自己設計散步地圖補數。
中秋晚會的紅燈籠還未卸下
旅舍除設有多個公共空間,例如洗衣房,在前台放下$100按金便可借用熨斗。
美荷樓範圍內覆蓋無線網絡,洗衣房隔離設五部電腦,邊等邊上網。
公共空間內的電器化廚房供住客使用
忘記Scan!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在港鐵深水埗站與石硤尾站之間,
去哪兒都很方便,如果在深水埗站出入,附近有很多食肆。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於2008年2月推出共有7幢
歷史建築的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當中包括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
宗旨是加強文物保育的工作及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
青年旅舍協會:『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憑豐富的青年旅舍營運經驗、以紮根深水埗
和石硤尾建立的緊密社區關係、與國際青年旅舍聯會的連繫,而且具備把舊建築
改建成青年旅舍的優勢,最終脫穎而出,獲選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的伙伴機構,負責保育及發展美荷樓,塑造成融會社區特色的文化地標。』
美荷樓的建築意義(資料來源:青年旅舍協會)
美荷樓是香港現時僅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亦是香港同類型房屋的首個設計,
長型及橫向迴廊屬現代建築風格。當年政府為要在最短時間內安置大量石硤尾大火災民,
決定興建包括美荷樓的石硤尾徙置大廈,因此大廈只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設施,
簡潔平實的建築風格,反映了興建的時期和目的。
美荷樓早期的設計,所有單位大門均面向長形的開放式走廊,單位內並無廚房和浴室,
居民須使用設於中座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單位大門外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樓高六層的美荷樓,由中座將相同的兩翼住宅單位連接而構成像英文字母「H」的外型,
兩翼的住宅單位互相背靠,每層的露台通道貫通整層各戶,雖然經歷數十載和多次改建,
美荷樓至今仍保留著首建時的形態。(資料來源:青年旅舍協會)
照片來源:香港房屋署
星期日步行約10分鐘到了聖方濟各堂參與9:30彌撒,這是一間建於五十年代的天主教堂,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五萬多人無家可歸,政府為災民提供棲身之所而興建大量
徒置大廈,教區於災區附近興建聖堂,並採用十多年前在九龍城被拆卸的教堂名稱,
當年不但傳播福音,更不時派麵條和奶粉救濟當時生活困難的街坊。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地址: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
電話:(852) 3728 3500
網頁:http://www.yha.org.hk/chi/meihohouse/index.php
交通:港鐵深水埗站(B2出口) 或 石硤尾站(A出口)
下一篇將會介紹美荷樓的壁畫創作…
「活力香港、再現美荷」壁畫創作2014
http://kakajaw.pixnet.net/blog/post/206697712
美荷樓生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