稲荷寿司(Inarizushi)在香港叫腐皮壽司,台灣是豆皮或油揚壽司,
在日本直接稱之為お稲荷さん(O Inari san/稲荷先生),我不會在餐廳點吃或外帶,
每當天氣悶熱又沒胃口的時候,最喜歡自製當晚餐。
稻荷壽司的外皮是いなりあげ(稲荷油揚げ/ 炸豆腐皮),
市售分兩種款式,沒味道的油揚げ(Aburage) 是單指炸豆腐皮,
買回去後以豉油、糖、味粉和水等材料煮軟入味,視口味而定,
關東地區較甜和味濃,關西偏向少甜和淡味;
另一款是家庭主婦常用的味付稲荷油揚げ,
豆腐皮經過汁料烹煮,直接將壽司飯放入豆皮內。
每次回香港都到崇光超市和City Super買食材,右上是京都製的味付油豆腐皮,右下那包是櫻魚粉。
稻荷壽司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守貞謾稿』,這是江戸時代後期(約1853年)記錄當時風俗的書籍,
作者為喜田川守貞,此書從1837年開始撰寫,30年內完成了35巻。
書中詳細介紹當時江戶(日本東京的舊稱/1603年-1867年),有一款如袋般的炸腐皮,
放入木茸(菇菌)干瓢(葫蘆乾條)和醋飯包成壽司,後來人們用來供奉稲荷神,
道聽途說,無端端和狐狸拉上關係,硬是要說稲荷神社的使者狐狸喜歡吃稻荷壽司。
日本關西的稻荷壽司多數是三角形,其他地方都是今日所見的長形,
腐皮底部收口的最簡單,裡面都是醋飯,腐皮開口的花款多,上面放喜歡的材料,
這個從江戶時代開始一直就是平價壽司的代表,
最好不要把貴價食材配搭,否則失去平民壽司的意義。
最重要一點,此壽司要即日吃,完成後4-5小時後進食最入味。
稻荷壽司
材料:(10件)
日本米或珍珠米2嘜(米量杯2杯)
味付油豆腐皮10塊
配料建議:櫻魚粉(桜田麩)、紫菜粉及煎蛋切碎(適量)
調味:壽司醋2湯匙 / 糖1/2湯匙 / 鹽1/4茶匙
做法:
1 洗米後瀝乾水份,放進電飯煲,下水2米量杯,浸30分鐘,煮成飯,
焗15分鐘,取出放大碗裡,邊拌邊撥涼,下調味料拌勻成壽司飯。
2 用手指輕輕打開油豆腐皮,以木匙把飯分放在內,略壓平,排上配料;
又或簡單一些,雙手沾點熟水,把壽司飯分10份輕壓成團,
直接放入豆腐皮內,收口作底部,同樣美味。
Shopping Tips
* 味付油豆腐皮在香港銅鑼灣崇光超市長期有售/澳門八百伴間中有貨
味付油豆腐皮 日文 味付いなりあげ
* 櫻魚粉及紫菜粉在香港銅鑼灣City Super有售
櫻魚粉 日文 桜田麩 /さくらでんぶ (甜甜的粉紅色白魚肉粉)
* 澳門的廚師朋友說近關口新城市花園有批發販售日式食品的貿易行
太平洋貿易行
地址:台山新城市花園第三座地下U
電話:(853)2895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