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歷史意義、發展理念和生活氣氛,入住美荷樓的其中一目的是生活館,
這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設立的第一間私營民間博物館,源於「石硤尾大火」。
美荷樓生活館地下展室為專題展覽區,目前正展出有關1953年石硤尾大火及
該區徒置大廈居民生活的點滴。展覽以40多個口述歷史個案為基礎,
輔以舊物、舊照及歷史資料,重組昔日徙廈居民的珍貴回憶。
內容:「樓」住昔日情、石硤尾大火、石硤尾歲月、
吾家美荷樓、情繫石硤尾及石硤尾回憶 。
美荷樓生活館的成立
1953年12月25日聖誕夜,石硤尾山邊寮屋區發生一場大火,
58,000人喪失家園,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
第一批包括美荷樓在內的六層高徙置大廈於1954年落成,
也是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始,讓市民休養生息,日後繁榮昌盛。
在美荷樓原址設立生活館展示社區歷史、公屋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的轉變。
吳宇森先生5歲時從廣州移居到香港入住石硤尾木屋。
集體回憶:Liza姐與秋官的黃金歲月;
波斯富街的「鑽石酒家」是1960年代著名的茶樓,現已不存在。
重現昔日美荷樓走廊廚房的景像
美荷樓生活館通過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教育及展覽,
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區發展、生活環境變化和人文面貌。
共用廁所
依稀記得小時候的雜貨舖都是這個模樣,只是貨物種類更多。
透過展覽、導賞活動及各項文化活動,提升社區關注保育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重要性,同時闡釋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的歷史、建築、文化及社會意義。
今日變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雙塔式大廈中央的巨大天井雖然具有空氣流通和及戶戶對望防止竊案的優點,
高處下望或從低向上看,產生不安的感覺,甚至某些大廈成為跳樓輕生的地方,
而且所佔空間太大,縮減單位面積,1980年代開始停止興建。
透過文物收藏、文物保存來研究及展覽了解生活環境、社會民生及人文精神。
小時候家裡也有用過這類藤椅
麻雀、碌架床與格仔喼(行李箱)是昔日香港的家中三寶
我家也出現過這款電視和雪櫃
L型單位的睡房內可住4-5位家庭成員
狹窄的廚房都能讓家庭主婦發揮小宇宙,為家人烹煮幸福的家常菜。
美荷樓生活館
地址: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
電話:(852) 3728 3500
交通:港鐵深水埗站(B2出口) 或 石硤尾站(A出口)
網頁:http://www.yha.org.hk/chi/meihohouse/index.php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9:30-17:00)
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平安夜及農曆新年除夕下午3時閉館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住宿)
http://kakajaw.pixnet.net/blog/post/205607089
「活力香港、再現美荷」壁畫創作2014